李雪雯  
多數投資人都只看到部分資料中的誘人獲利數字,卻很少仔細整體性地深究數字背後的真相為何?這種投資理財上「只見秋毫卻不見桑榆」的情形,常好發在每一位投資理財大眾的身上。因為判斷一個投資標的能不能投資,不僅僅是在於預期報酬,或某個單一標準上。

在筆者前一篇文章中,有位讀者用了兩百多字,詢問某個投資標的是不是適合購買?老實說,筆者常常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,這些問題經過歸納整理,幾乎都有個「看似非常誘人的投資報酬率」的鮮明特色。

 

說它的投資報酬率非常誘人,是因為這些投資標的的報酬率高於市場一般水準(例如銀行定存)至少1%以上。但是仔細探究這些投資標的的內容,卻可以發現它們有以下三大問題。

 

其一是這些所謂的高投資報酬率,都是七年或十年的總報酬結果,一旦換算成年複利計算,它的報酬是一點都不吸引人。例如某個投資標的十年期期末減去期初的投資報酬率是20%,十年平均下來也不過是2%的水準,假使換算成年複利的報酬,恐怕只有少得可憐的1%左右而已。

 

其次則是:這些投資標的的高報酬,是未扣除許多刻意被忽視的各項投資成本及費用之前的數字;一旦這些報酬率扣除高附加費用及各項手續費、管理費,甚至是經過匯兌之後,整個投資報酬恐怕還有可能成為負值。

 

舉例來說某個銀行銷售的六年期儲蓄商品,號稱具有年平均2.5%,高於現有銀行定存的水準。但是扣除約有1.5%左右的銀行手續費等費用之後,實際的投資報酬率根本一點就很遜色。

 

第三個問題是:這些預期投資報酬率的背後,要不是建立在一個風險不低的假設前提之下(除了本金之外,獲利很容易就被蝕光);要不就是這個具有誘人高報酬的投資標的,跟購買彩券的一般大眾一樣,是個個有希望,真正中獎的人卻是少數中的少數。

 

回到這位讀者「是否值得投資」的問題,其實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。因為,既然是保守投資人,例如希望在退休後完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,是完全不能忍受一點點的風險可能。

 

而這位讀者已經在文中特別標明了:這個標的有「流動性風險」、「公司倒閉風險」與「利率提高風險」。這三項風險中,除了第三項的利率提高風險不一定能成真外,其餘兩項都是投資人在持有期間躲都躲不掉的威脅。

 

經過這許多年投資市場的不景氣影響,投資人普遍對「保本兼保息」的商品情有獨衷,原因是它的收益「下檔有限,上檔無限」。只不過,很少人能夠平心靜氣看清楚每一個金融商品的真實面目。

 

也就是說,多數投資人都只看到部分資料中誘人獲利數字,卻很少仔細整體性地深究數字背後的真相為何?這種投資理財上「只見秋毫卻不見桑榆」的情形,常好發在每一位投資理財大眾的身上。因為判斷一個投資標的能不能投資,不僅僅是在於預期報酬,或某個單一標準上。

 

也就是說,投資人常會因為某檔股票的單一利多消息,寧可在持續走跌時加碼投入而不肯放手;或是眼裡只有某個標的的高獲利,卻無視於它的高風險性。而當投資人的眼界不夠宏觀,看不透各個金融投資工具的內涵之際,投資賽局中的輸贏局面,就將成為命定且無法更改的事實。

 

因此,投資人應該認清一個事實,不管是金融機構與業務員,為了讓商品得以順利銷售出去,通常都只會強調這個商品可以獲利的最佳預期,只畫了一個高獲利的幻象,卻不提這個夢想得以成真的機率,或是實際上的風險到底有多少。一般投資人站在門外看似熱鬧,卻沒真正搞清楚門道,最後終究只是紙上富貴一場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