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本文對照圖檔

 

汰舊留新買屋前先問「賣給誰」

撰文:羅秀文、楊紹華   

地產投資大戶形容,升息半碼對大戶來說,只不過像是「蚊子叮」,但對於實力較弱的散戶型投資客而言,升息帶來的壓力,卻有可能造成財務周轉的風險,面對變局,投資客如何降低風險,甚至進一步乘機找到投資機會? 
 
「好險,就在央行宣布打房的那個早上,我才剛辦好新的貸款!」吳奕瑞興奮地說。她在大台北地區投資房地產四年,買過五間房,目前手中仍有三戶。

在三十五歲前,吳奕瑞可算是標準的月光族,儘管在高雄當英語補教老師的工作,讓她每月收入多達十一萬元,「但全部被我吃喝玩樂買名牌花光了。」高收入卻抱持不婚、享樂主義的她,還曾成為《華視新聞雜誌》節目的報導對象。

直到五年前移居台北並開始投資房地產後,吳奕瑞才逐步累積人生財富。「我把工作辭了,帶著勉強存到的一百萬元來台北打拚。」她說,雖然自己沒有太多資金,但看好台北房地產的增值潛力,決定大膽買房。

四年前,吳奕瑞首度進場,買下位於台北捷運板南線新埔站附近的三十坪公寓,總價六三○萬元,為了隔間出租,吳奕瑞又花了大約一二○萬元裝潢,「一共貸了七百萬元,其中,自己貸四百萬元,情商家人幫忙貸了三百萬元。當時,家人雖然出手幫忙,但也一直罵我神經病。」所幸房子順利出租,每月租金收入足以支應房貸,而她也暫時「蝸居」在其中一間,省吃儉用繼續存錢。

接下來,她陸續又買進三戶中古屋或新成屋,前兩戶仍靠收租支應房貸,至於第三戶,吳奕瑞決定自住,「這戶房子,下手之前身上只有四萬元存款,實在有點擔心,所以剛買之後我就開始拍賣之前『投資』的一堆名牌包、名牌鞋,算一算,竟然賣了六十幾萬元。」

不過,在財務壓力逐漸加重下,吳奕瑞隨後開始「汰舊換新」,陸續處分兩戶房,獲利都在三百萬元上下,但也在六月底買下新莊副都心的新成屋,「這戶房子,就在央行宣布打房的前幾小時才辦妥貸款呢!」或許有點被嚇到,吳奕瑞說,「手上多出來的錢,暫時先留在身邊度小月吧!」

她表示,雖然不認為房價會就此崩跌,但無論如何,降低風險還是必要動作,「這周已經陸續收到銀行發出的簡訊,說下個月開始調高房貸利率,至於會多出多少負擔,還沒時間細算呢!」
吳奕瑞告訴自己,總不能再和過去一般,靠著賣名牌包來讓自己安心。央行打房,直接受到衝擊的小額投資客,正在展開降低風險的準備。

以下我們整理現階段投資客最常遇到的問題,請專家與投資達人為你解惑。

Q15房貸壓力升高、房價後市難測,投資客現在應如何降低資金壓力?

答:台灣房屋首席總經理彭培業認為,對投資客而言,降低槓桿度的方式就是出脫手中資產套現。他建議,手上有十戶房子,先出售一半,剩下一半視景氣狀況調整。

賣相弱的物件,必須「狠心賣」


此外,投資房地產超過二十年的《嬰兒與母親》雜誌社長張錦輝,則以個人經驗提出建議:「現在是汰舊留新的時候!」在雷曼兄弟破產的○八年第四季期間,張錦輝手中握有三十幾戶房,房貸壓力極重。他回憶,「有些房子,當時就算是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求售,都只能勉強賣掉。」

經此一役,張錦輝決定大幅降低槓桿度,去年以來一路賣房,現在手中僅剩七戶房,「整體算來,還是有不少獲利,而剩下的房子也都是在台北市精華地段,抗跌性佳。」他慶幸地說。

張錦輝從自己當時安度風暴的經驗中,歸納出幾個重要原則:「大原則是汰舊留新,基本上,屋齡較老的房子要先賣,新屋的抗跌性畢竟比較高,熬過風暴後仍有一定的獲利機會。」

在大原則之外,另外要注意的是,對於賣相稍弱的物件,必須「狠心賣」,價錢低一點、甚至小賠一點都不必在意;「至於『不到最後關頭不出手』的房子,是可以用來自住的。」他表示,自己願意住,一方面代表這房子本身具有市場價值,抗跌性及增值潛力較佳,另一方面,「就算房地產市場真的崩了,至少自己住也開心。」

Q16一般預料房地產市場至少會有「短空」,那當下適合「逢低承接」的個案是什麼?

答:靜心情緒管理中心創辦人賴淑惠投資房地產超過二十五年,買賣戶數超過三十五戶,靠著房地產投資,四十八歲就達到財富自由。談起投資房地產的祕訣,她引用房地產大亨川普的名言:「地點、地點、還是地點!」

她只買台北市大安區、信義區的房子,坪數大多在十多坪到二十幾坪之間,或是適合小家庭住的三、四十坪房子。在她看來,如果央行打房真的造成大台北地區房市下修,適合布局的對象還是一樣。

會如此選擇,除了增值潛力高人一等之外,「即使景氣反轉向下時,你也不用擔心,因為既然地點好、坪數正常,出租一定沒問題,靠著租金收入應可熬過寒冬,等待景氣再起。」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