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雪雯  
不是傳統的投資工具,才是投資人唯一個考量。但是,藝術品投資需要更多的「鑑賞能力」,才可能有倍數的投資報酬。
在民國七○年代中到八○年初之際,藝術品的投資相當風行。只不過有點諷刺的是,主因並不是民眾的藝術涵養提高,而是當時「台灣錢淹膝蓋眼」的關係所致。

 

因為當時大家空有滿手的錢無處可花,而投資的工具又沒有像今天這般多采多姿。在過多的金錢,追逐少樣的標的之下,當時從台灣頭到台灣尾,只要是「可以增值」的東西(就是能夠「物以稀為貴」),通通都列為眾多投資大眾的囊中之物。其中的藝術品,亦不能例外。

 

藝術品投資具有幾項特色,一是它的高、低檔貨的價格懸殊,同時價格與價值間通常沒有衡定不變的換算公式。簡單來說,就是有可能「有行無市」,中間的買賣價之間沒有一個公正不二的價錢。

 

其次,特別是因為前面所提的特性,因此,當投資人想急於脫手之際,就很容易變成買家大手筆砍價,以便低價進貨的大好機會。不過相對的,如果某件藝術品在市場上非常搶手,它的增值空間也就更高。

 

自古以來,藝術品投資都是固定存在於少數玩家之間,特別對有錢人來說,除了附庸風雅之外,它的高保值及增值,甚至是不具名,可以順利進行遺產的轉移,不用被政府課稅的優點,也是它被少數人青睞的重要原因。

 

但是曾幾何時,隨著台灣的泡沫經濟的破滅,當初胡亂投資藝術品的人,許多高價套牢事小,買到膺品才是真正吃虧大了,也才知道藝術品投資並不人人都可以「玩」的投資標的。

 

筆者有位朋友的朋友,早在十幾年前,就醉心於壽山石的收集。在那個大家都只是「為投資而購買藝術品」的年代,這位朋友的朋友可是真正下過一番真功夫,仔細研究壽山石的相關資料。

 

也由於功夫下得深,他的投資報酬率相當驚人。以一塊他當初以百萬元投資的壽山石為例,最後賣給一位金融界大戶的價格是千萬元。其間的價差是整整十倍有餘。

 

這位朋友的朋友曾經明白的表示,他當初在投資壽山石之初,確實花了很大的時間做「基本功課」,也就是把當時壽山石不同礦坑(產地)的石料名稱、特性背下來,閒暇時間還猛跑幾個專賣壽山石的店家,不恥下問地將所背誦下來的石料特性,對照出它實際該有的樣子,並將自己的研究心得,去蕪存菁成準確的投資技巧。

 

也因為這樣的博學強記,十多年下來,他也成了壽山石與相關石材的鑑賞能手。任何相關的石材到了他的手上,他可以如屬家珍地列出它的名稱、產地、好壞,以及收藏價值等。

 

也因為他個人的喜好及收藏的影響,現在連他在唸小學的女兒,對特殊石材的鑑賞能力也非一般凡人所能比。隨便一塊石材到她手上,也馬上能說出它的出處及價值所在。

 

從這個例子可以得出:不是傳統的投資工具,才是投資人唯一個考量。但是,藝術品投資需要更多的「鑑賞能力」,才可能有倍數的投資報酬。其中,紮實的基本功課絕不能少,其前提是:投資人本身也必須對此有非常高的興趣才行。

 

如果一般大眾都能做到這樣的基本功夫,假以時日,應該能在藝術投資的市場中,結出豐厚的果實。既能怡情養性,又能投資獲利,何必一定要去碰那些自己沒興趣,標的又冰冷沒個性的傳統投資工具呢?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