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雪雯  
一旦有廠商或金融機構擺出這種「利用誘人的贈品,吸引一般民眾購買」的心態,原因之一可能是它對自家商品缺乏信心,要不就是自家商品真的找不出任何特殊的優點或適用對象,只好用一般日用品常用的感性包裝手法,慫恿民眾衝動性消費。
春秋戰國時代,楚國一位商人為了讓珠寶賣得好價錢,製作了許多精美的小木盒子承裝珠寶。有一個鄭國人看見這些珠寶盒非常美觀,就付了錢留下盒子,再把珠寶退回給楚國的商人。

 

儘管這樣一個諷刺普羅大眾「只重外表,不重內涵」的笑話傳頌許久,但是,現代版的「買櫝還珠」的故事,依然在各行各業,甚至是投資理財這個市場中持續發光、發熱,不曾因投資人的覺醒而減少。

 

隨便信手捻來的例子,都是常見的一些真實情況,像是:看房子送名牌包包、辦卡(信用卡、現金卡)借錢免利息或折算商品或現金、申辦某類金融商品(包括了傳統的存款、放款、基金、保險、期貨,以及更多的新金融商品),便可以送贈品或抽大獎…。

 

看在這些華麗贈品的面子上,投資人通常在申購或使用的時候很高興,但在購買或投資過後,能否依舊對這些「正品」保有很高的評價,就頗值得思索及玩味的了。

 

筆者常常在不同場合提醒一般大眾:每一種金融工具都不是世界宇宙超級萬能完美的商品,它們都分別有最適合購買的時間及對象。套句古人的說法,那就是「不可能既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」。

 

既然每一個商品都有它的適用性,那它就不可能是「日常用品」,而是一種「耐久財」。也就是說,一般大眾不可能像日用品一樣地頻繁而衝動地購買,反而是應該用謹慎的態度面對它,同時經過一番理性的認知與比較後,才可能做最後的決定。

 

截至目前為止,還沒有一種投資工具,可以徹底拯救凡夫俗女於不賺錢的水深火熱之中;也沒有任何單一商品,能夠幫忙每一個因錢而煩惱的民眾,解決所有的理財問題。

 

既然如此,一旦有廠商或金融機構擺出這種「利用誘人的贈品,吸引一般民眾購買」的心態時,原因之一可能是它對自家商品缺乏信心,要不然就是自家商品真的找不出任何特殊的優點或適用對象,只好用一般日用品常用的感性包裝手法,慫恿民眾衝動性消費。

 

至於投資理財大眾買回去合不合用?那就不是廠商或其行銷部門所要考慮的問題了。因為對這些廠商來說,責任只是把產品推銷出去,讓業績拉出長紅,並不包括「真正幫理財大眾投資獲利」這一項。

 

因此,聰明的理財大眾可別只看那些金融投資理財附加贈品的精美與眩目,反倒應該從基本面來檢視這些商品的本質及內涵,是不是真的與自己的實際需求相符?否則,買櫝還珠的結果引人笑柄事小,吃虧上當才是真正划不來哩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