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濟日報/社論】

新閣上路,課題不少。擺在眼前的除了年金改革、美豬叩關與自由經濟示範區之外,攸關民生經濟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(奢侈稅)也將在5月底屆滿2年,在此之前,台北市出現1超過300萬元的不動產實價登錄交易案件,奢侈稅壓制不住都會區令人咋舌的高房價,加上稅收不如預期,一股廢稅風潮如同蠢動的房價,正在考驗新內閣捍衛居住正義的智慧。

房價未因奢侈稅實施而下跌,並不意味政府追求居住正義的努力盡付流水。正常情況下,房價有其市場機制,特別是都市地區,高房價趨勢實已不可逆。因而在審判奢侈稅功過之前,應先確立「居住正義」目的不在阻止房價自然上升,而在嚴防人為不當炒做,如此奢侈稅是存、是廢,才有理性討論的空間。

10061日,政府為遏制惡性飆升的房價,推出奢侈稅的重稅政策。施行1年半以來,國庫收進約60億元短期炒做的不動產投機稅收,距離原推估1150億元目標,差距極大。稅收雖然不如預期,但房產市場明顯受到奢侈稅壓制,影響至今未歇。

依據不動產業者與政府的統計,奢侈稅施行滿1年時,台北市等5個直轄市的房產交易件數均明顯下滑,特別是「重炒房區」的台北市,全年成交件數大減33%。平均而言,奢侈稅施行至今,都會區不動產交易量減幅約2成。顯見,奢侈稅能讓投機客退場,愈是炒風猖獗的地區,抑制效果愈大。

相較於價格,奢侈稅的打擊力道卻不明顯。反倒去年8月起施行的實價登錄制,對穩定房價幫助較大。在買賣交易資訊透明化之下,房價平均「膨風」2成的事實公諸檯面,賣方漫天喊價、買方憑空想像的交易不對稱現象不再,房產交易開始擁有客觀基礎,進而帶動市場一步步脫離失序的風險。

奢侈稅與實價登錄經歷時間考驗,均已證實對穩定房市具有正面成效。但在慶幸政府走對一條改革路的同時,也必須提醒政府,奢侈稅與實價登錄制仍有其不可忽視的缺陷,特別是奢侈稅5月底即屆滿2年,換言之,重稅閉鎖效應將要一波波打開。奢侈稅只有2年效期,足以嚇跑口袋不深的投機客,但對資金充裕、禁得起等待的投資人或投機者,則不足為懼。

因而,當奢侈稅與實價登錄初顯抑制投機炒做成效之際,政府應該要有新的穩定房市政策上場,以替補現有打房措施。奢侈稅一役證明一件事,即租稅工具對於抑制炒做的確具功效。以致,下一階段穩定房市的重心,仍應放在房產稅制之上。

房產稅包括地價稅、房屋稅這類持有稅;以及買賣時發生的土地增值稅、契稅等移轉稅捐。國際間,持有稅負約是市價的1%,交易利得以所得稅形式課徵。台灣地區因為奉行國父遺教,增值利益不課徵所得稅,改以徵收增值稅,不論持有或買賣,稅基均以公告為準,在公告價格偏離市價下,房產稅負亦低於實際。

高房價的癥結之一,即在政府的公告價格失真,房產利得無法透過稅負真實反映,致使房產成為暴利商品,連帶誘發炒做。因而,長遠的做法,需從現有制度改進。首先,藉著實價登錄機制,要求縣市政府調整公告現值,應確實貼近登錄價格,未積極配合的縣市,中央政府可對其施以財政懲罰,例如減少補助或統籌款的援助;其次,則需取消實價登錄資訊不得用以課稅的禁令,讓稅捐機關得以運用,為實價課稅預做準備。

最終,政府不能迴避全面檢討房產稅制的必要性。在不影響自用住宅持有人稅負情形下,讓所得稅取代增值稅,並採行房地合一的課稅制度。所得稅的好處在於稅基不必拘泥於公告價格,且有利得才要課稅、損失准予扣抵,較諸增值稅更為公平。

奢侈稅將滿2年,居住正義的下一輪考驗就要開始,今日的成果得來不易,政府唯有再上緊發條,才能確保正義得以永續長存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