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智富月刊第149期 2010-12-31

撰文者:張秋康

全球景氣慢慢回溫,投資人投資基金的意願跟著提高。根據投信投顧公會公布,2010年11月,定期定額扣款人數較10月增加1萬9,209人,來到61萬4,571人,是自2008年7月以來,首度突破60萬人。此外,11月投信基金規模累計達到1兆8,600億元,也創下4個月來新高。

不過,因為金融海嘯的前車之鑑不遠,投資人心中難免懷疑2011年還有行情嗎?漲多的新興市場基金還可以長抱嗎?到底現在是該出場、還是要進場?又該買新台幣計價還是外幣計價的基金?為了協助投資人釐清觀念,避免在基金投資上重蹈2007年在股市多頭行情時瘋狂追買的覆轍,《Smar t智富》月刊與聯博投顧聯合舉辦了「精明投資基金座談會」。邀請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、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、第一銀行副總經理鄭美玲、以及聯博投顧董事總經理翁振國等4位在投資市場擁有15年經驗的基金達人,針對投資人買賣基金常犯的錯誤,提出破解之道。

 

▲金融海嘯後 定期定額扣款首度超越60萬人

▲金融海嘯後 定期定額扣款首度超越60萬人

 

Q1:股市漲這麼多,我買的基金該賣了嗎?

基金追求的是相對報酬 若頻繁交易將拉高成本

蕭碧燕指出,投資人買基金常犯3個錯誤:(1)對投資標的風險屬性認知不夠,例如很多人以為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投資風險,比高收益債基金要低,其實不然。(2)無法判斷合適的進場時機點。很多基金被套牢的投資人,都是在多頭市場快結束時才進場。(3)不懂得適時停利,以致常常追高殺低。

鄭美玲則以她從銀行通路觀察到的現象指出,台灣基金周轉率很高,投資人平均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時間不到一年,持有債券型基金的時間大概也僅在一年半左右,主要有2個原因:(1)理專會帶著客戶頻繁做基金的停利跟停損,這也是業界普遍的現象。(2)投資人之前賠怕了,所以賺到5%~10%就會想趕快出場。

 

此外,台灣投資人還有2個錯誤的觀念:(1)喜歡買新成立的基金,以為每單位淨值10元發行的新基金比較便宜,較容易賺錢。(2)喜歡把基金當作股票來操作。因為新基金單位淨值是10元,很多人就把新基金當成新股發行看待,只要基金淨值上漲,就把基金賣掉然後去買下一檔新上市的基金。

會犯這樣的錯誤,周行一分析,因為很多投資人忽略基金和股票不一樣,基金是屬於中長期的理財工具,追求的是相對報酬,而非絕對報酬。同時,基金交易手續費要比買賣股貴約10倍(台股基金交易手續費為1.5%,台股買賣手續費為0.1425%),因此,頻繁買賣基金,長期下來交易成本非常高。而且,用單筆投資基金,再去猜市場高低點,會冒很大的風險。

Q2:最近基金公司都在推新興市場債券基金,可以買嗎?

投資債券基金要看長期 先想能否接受過去的波動

針對類似的問題,翁振國觀察,台灣投資人的基金持有時間確實相對其他國家要短,一方面是台灣投資人缺乏長期投資觀念,另方面在投資上也缺少理性、客觀的分析,喜歡聽明牌或是跟著親朋好友做投資,或是看到哪個市場熱,就去買哪個市場的基金,甚至看哪家銀行或理專給的手續費折扣多,就接受他們的投資建議去買基金。

另外,這兩年因為高收益債券基金漲了很多,所以最近就有人建議大家去買新興市場債券基金。其實,投資人挑債券基金,可以從比較長期的績效來判斷,去看這檔基金最糟的時候,淨值賠掉多少?或是從高峰到谷底(peak to low)、像是金融海嘯時基金淨值掉了多少?如果這個幅度你能夠接受,還是可以去投資,因為長期看,這類基金的淨值是呈現上升趨勢的。

 

周行一則認為,投資人追流行,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好長期理財計畫,欠缺完整的資產配置。他認為,投資基金最好的方式就是「選對標的、長期持有」,進出太頻繁對投資人和銷售基金的銀行通路來說都不好。投資人尤其不應該隨著市場資訊和理專建議起舞,而是要照著自己設定的目標來走。

Q3:投資基金到底是要分散還是集中,績效會比較好?

先做理財上的資產配置 再分散投資標的降低風險

蕭碧燕提醒,很多人都誤認把要投資的錢分散投資到不同標的就叫「資產配置」,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資產配置應該是要按照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,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來做全盤的考量。比如說,社會新鮮人和即將退休的人,就會有不同的資產配置。

她以自己為例,很多人都以為:「蕭老師投資很積極,不買債券、也沒有定存!」她說,這完全是誤會,她不但有定存當作緊急預備金,還有年金規畫,這些都是為了做退休金準備。剩下的部分才拿出來做投資,這部分占家庭資產比率雖不高,但既然規畫做投資,就不會拿去買債券或放定存。因此談投資,要看年齡,做全面規畫。如果你一個月只能投資3,000元,還做資產配置,恐怕效果也有限。

鄭美玲則指出,資產配置要回到「財務基本面」考量,比如說目前資產分布的狀態,以及後續工作收入的狀態等。她建議,要先設定理財順序,並量力而為。以社會新鮮人而言,應該先存款,再買保險,之後才是投資。很多人投資基金會有停扣狀況,都是因為現金流量出了問題,不得已才中斷理財計畫。

除了要做正確的資產配置之外,翁振國建議,投資標的一定要多元化,不要集中在單一市場,區域要分散、產業也要分散。連買債券型基金都一樣,最好選擇分散配置在公司債、政府債和高收益債的基金,風險比較低。

 

Q4:投資基金是不是抱愈久賺愈多?

投資期拉長、進場點分散 宜先設定3年計畫

周行一表示,事先做好長期理財計畫,就不會擔心市場波動,而且在還沒達到理財目標前,根本不須調整資產配置。因為投資的獲利關鍵在「花時間等待」,用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,才能賺到股市波動的「風險溢酬」。事實上,只要選對投資標的,就算是買債券型基金,長期仍可望有合理報酬!

鄭美玲則建議,投資保守或積極不能單看投資標的,其實要把時間因子列入考慮,應該要「把投資時間拉長、把進場時間分散」。定期定額投資就符合這個原則,「以我們銀行來說,有1/3的基金存量來自定期定額」,這些客戶都歷經金融風暴考驗,至今還持續投資。

此外,因為是長期投資,建議挑選波動大的新興市場,一方面波動性較高,比較適合定期定額「逢低加碼、逢高減碼」的機制。另外,新興市場的景氣循環一般是2~4年,停利點可設在30%~50%左右,透過波段操作以及適時停利,獲利機會就會提高。

投資人最好先設定3年的扣款計畫,比如說每月投資5,000元,就應準備好18萬元的資金來扣款。

 

▲新興市場景氣 平均2∼4年一循環

▲新興市場景氣 平均2∼4年一循環

 

 

名詞解釋_風險溢酬 [ 隱藏 ]

又稱風險貼水,投資學裡有所謂的「無風險利率」,通常標的為政府公債或國庫券的利率。這些投資標的風險幾近於零,因此其他投資的報酬率都必須高於「無風險利率」,不然投資人不會願意無條件去承受較高風險的投資。而高於無風險利率的額外報酬,就是所謂的「風險溢酬」。


 

Q5:匯率巨幅波動,我投資的海外基金要如何避險?

勿靠外幣計價基金賺匯差 累積足夠資金再一次換匯

翁振國建議,匯率的問題比較不容易解決,但還是可以用分散的方式來做,比如說你的薪水、房子都是用新台幣計價,但在投資的時候可以選擇用美元、歐元計價,或是買澳幣產品來做幣別的分散。

蕭碧燕則建議,在選擇外幣計價的基金時要有3個觀念:(1)投資基金最重要的是要挑對標的,而非考慮可以從匯差中賺多少錢。(2)如果有外幣需求,再考慮是否要開外幣信託帳戶。(3)如果資產不多的人,最好是累積一筆資金之後再去換匯,避免每個月扣款時換匯可能的匯差損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chamber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